【主人公介紹】
宗蓓華教授🚋,上海嘉定人🩻,1962年考入上海海運意昂2水管系學習,1985年調入上海海運意昂2工作🔟,曾任管理系主任🤹🏻。1994年起任教授(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1998年擔任博士生導師。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9年11月,光榮退休🛕。
近期交運意昂2學子有幸采訪到宗蓓華老師🙇🏽♀️,並和宗老師一起回憶她1962至1967年在校讀書的美好時光。
01
采訪人:您考大學的時候為什麽選擇了上海海運意昂2?
宗蓓華:
選擇上海海運意昂2可以說是從興趣開始🧙🏽♂️🥯,到使命所致🚶🏻♀️🩶。
記得我很小時候👱🏼,我那在船上工作的外公曾給我買了個小艇的玩具👚。在小艇尾部裏面加點煤油🆒,點上火後,小艇就可以沿著裝了水的盆子邊兜圈子開,引起我極大的興趣🔡。中學時期𓀌,我參加了校航模組🎸,和其他隊員們做滑翔機☘️🏌🏼♀️、輪船和坦克的大模型。期間👩🏻🦳,學校組織我們參觀港口,看輪船🗾;參觀軍校,看坦克……,由此更加深了我對港口和航運的興趣。
1962年🙇♂️,我高中畢業。當時聽我叔叔講🦸🏿♂️,我國港口和航運業比較落後👮🏻,在我國長長的海岸線上,缺乏深水港口泊位🫲🏽,港口設施落後🙂↕️,船舶運輸能力也不足。要改變這種狀況除了加快建港和造船業以外⏱,還需要港口航運的現代管理人才。我想如果我以後能為我國港航管理出力👀,多好啊!於是我毫不猶豫地在二本報名單的第一誌願填上了“上海海運意昂2海運管理專業”☝🏼,就被錄取了。
宗蓓華老師1962年入大學時的證件照
02
采訪人:您初到學校,對學校是什麽印象🍏?
宗蓓華:
到學校報到時,我的印象就是校舍很差🎑。因為我小學和中學就讀的學校條件都很好⚀。而一進海運意昂2,就感到校區很差👤。我們可以從宿舍樓的窗戶裏望出去,看到的是一大片的農田。學校的校門設在連通民生路一條彎曲的小路的盡頭🎇。如果要從浦東大道走近路到校門,那就要穿過一條農家小道,跨小溪流什麽的,才能到達。教學大樓北面窗外就是農民住的地方,還經常聽到母雞下蛋咯咯咯的聲音🤷🏻📬。記得有位老師給我們上課的時候,有時候會突然笑起來,後來我們問她🖖🏼,她說:“我聽到外面的母雞在叫👨🦯➡️🎤,一聽到母雞生蛋的叫聲我就想笑。”
那個時候從我們教室窗門望遠處👰🏿👆🏽,視線穿過近處矮平的農舍就能看到黃浦江上的船➡️。那時黃浦江經常有大船過往,我們班有的同學上課開小差,喜歡看船,久而久之,他們看到船的煙囪就能猜出這艘船的船名。
那時👎🏻🌑,在老校區操場跑道的邊上還有一個碉堡,留存了好多年🦸🏻♀️,什麽時候被拆了,我已經記不清了。
剛去上學時🪭🤳🏽,學校只有唯一的一幢大樓💪,大樓的東西兩端分別有兩個階梯大教室。圖書館,教室🐼,系辦公室、教研室等等全都安排在這幢五層樓的大樓裏。後來看到的老校區的辦公樓,實驗樓……都是後來建的💙。
盡管如此,那時我們學校有宏偉的發展規劃🧕🏽,於是,我們同學都戲稱🧑🏽💻:“看得到的都不是我們學校,看不到的都是我們學校。”那時,我們學生對學校發展都有著急迫心情和美好的憧憬。
如今,當年學生的美好願望實現了,學校110周年校慶🙎🏼♀️,離校幾十年的校友們回校了,看到如今學校的發展👩🏽🚒,已實現了當年學生的願望👩🏼🎓,很是欣慰和驕傲👨🏼🏫!
和班級部分同學的合影
(後排左四為宗蓓華教授)
03
采訪人:能談一下您入校時印象比較深刻的事情嗎?
宗蓓華:
第一件,就是高年級同學對新生的熱情接待。記得到學校報到的第一天,剛走進校門,我們系的師兄、師姐們就熱情地迎接我們,他們大叫“水管系的新同學到這裏報到”🤽🏻,我一走到那裏💍,幾個師姐就幫忙提行李👐🏿,把我領到宿舍,找到床號🖲,打開行李,幫我鋪床、掛蚊帳……👩🏽⚖️,讓我感到非常溫暖😮💨。在隨後的學習期間🔉,她們也經常到宿舍裏幫助我們,講些各門課程的情況,課程設計及其答辯等,讓我們很快適應大學學習生活,真是受益匪淺🙆♂️。
第二件,就是吃飯。當時我們學生吃飯是八個人一桌的📨,飯桌編號🛠,固定每桌吃飯同學的名單,每桌每天有一個值日生,負責為同桌分大盆菜。值日生是在下課後提前到食堂的,而其他同學下課後排隊上食堂🌠👆🏼,氣氛很好🕖🧑🏻🎤,好像是一個大家庭。
第三件,就是每周一次的校會和系裏各班級的“新年團拜”活動🐨。當時學校和系的活動豐富多彩,特別是遇到節日,校文工團的演出,全校同學在臺下吃八人桌飯,臺上演出文藝節目(當時食堂和大禮堂是合一的)。邊吃邊看🪝,覺得好開心啊👨🏽🔧!
還有就是系裏各年級的“新年團拜會”活動。也就是每個班級選出六👰🏽♀️、七位同學組成團拜小組🐿,準備好節目𓀄,特別是搞笑的節目,然後帶上節目代表本班去全系各個班去表演,祝賀新年好。這些節目常常是寓於道理的娛樂,大家在笑聲歡樂之中得到教益🧛🏿♀️。一個團拜小組結束後🧥🚴🏿♂️,同學們就會搶著塞給他們糖果等好吃的零食🧵,接著又會迎來另一個班級的團拜小組,我們班級的團拜小組也出發了……,同學之間的友情就越來越深厚了🫸🏻。至今,我還能記得一些高年級同學的名字呢🪧🩴!
第四件🍉,嚴格的系主任和高水平的任課老師🧤。當時,我們系的系主任張華元先生是蘇聯留學回國的👩🏼🦳,也是我們專業的創始人之一。他熱愛教育事業🧑🏼⚕️,治學嚴謹🧥,對教學極端認真,對工作極其負責😱。他全身心投入水運管理教學事業,最後以身殉職在北京討論有關水運管理專業發展的會議期間🥍👩🏿🎤。
當時,我們學校規模雖小🖖🏻,但是為我們授課的老師水平很高,學校的師資力量很強🧏🏿。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許多老師是解放前後名校的優秀畢業生🏄🏻♀️,如英語尤家鑒老師是聖約翰大學的畢業生,理論力學淩益君老師是北京航空意昂2調入我校的;還有老師是海外回來的👩,如教高等數學的何潔貞老師是華僑🔚、船舶原理教研室主任劉百庸先生是美國留學回來的。此外🩶,專業教師基本上來自於大連海運意昂2海運管理專業和武漢水運工程意昂2河運管理專業的骨幹老師,大多都是名牌大學優秀畢業生🏂🏼。當時師資力量非常強✍🏼,這些老師的敬業精神和講課藝術,使我們學生受益良多。五十多年過去了🏌🏽♀️,許多老師上課的音容笑貌我還記憶猶新。
第五件,豐富的課程設計💢。當時我們專業有多項課程設計,包括專業基礎課課程設計:船舶原理課程設計(嚴家定老師),港口起重運輸機械課程設計(黎啟飛老師)、港口與航道工程課程設計(褚廣成老師);專業課課程設計:港口裝卸工藝課程設計(宋德馳💁🏼♂️、肖鐘熙老師)、船舶運輸組織課程設計(汪暗生老師)。一周的課程設計要計算、要製圖,要寫設計報告。課程設計的命題不同,所以學生都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務,不可能抄襲他人的設計報告👩🏿🦳。
到港區機修車間勞動
04
采訪人🥷🏽:您在大學學習中有沒有什麽印象很深的課程或印象很深的事情🤳🏻,或者覺得大學的經歷對於您成長帶來什麽樣的變化🐐?
宗蓓華🛖:
大學期間印象較深的就是參加農村勞動和到港區、船公司的實習活動𓀘🧑🏻🦰。
和同班部分同學下鄉時與當地農民的合影
根據教學計劃,幾乎每個學年我們要去農村參加夏收夏種🤑✳️、或秋收秋種勞動。如到農村參加夏收夏種的勞動,與跟隊的老師同吃同住同勞動🏍。勞動內容就是稻子的脫粒☢️。那時沒有機械,就是把收割下來的稻穗用脫粒機把稻子打下來,然後就運到場地上翻嗮👨🏻🔬,傍晚時再收回,幾天如此反復。我們感到很累,體會到了過去讀過的古詩中“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晚上要安排老農民作憶苦思甜的報告🦹🏼♂️🧞,再小組討論,通過這樣的活動,實實在在體會新舊社會對比𓀍,提高了熱愛新社會,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共產黨的思想覺悟。
因為“三同”,通過集體勞動也增進了師生間和同學間的友誼。晚上老師和同學並排睡在地鋪上👊,大家無話不談,常常歡笑聲一片,與我們住在一起的王詠韻老師最受大家歡迎的😷,像大姐姐一般,和我們笑在一起,說在一起,談學習🏌🏻♀️、談工作🧔🏼🌅,真是有趣極了🐆🧋。
還有就是到港口勞動,那時的港口機械化程度不高,雜貨的搬運還要靠人力,我和幾個同學分到搬運隊🦶🏻,那時80公斤的大米麻袋是到人力車搬運的👩🏽✈️,我也曾拉過滿滿一車的裝滿糧食的麻袋從碼頭運到倉庫。一次我看到前面一位同學的車翻了𓀂,就過去想把麻袋抬上車,由於不懂車子的平衡,結果傾斜的車板壓在我的腳背上👨🏿✈️,受傷了🦄,還打了一個月的石膏。
我們的課程實習是到港口和船公司去。一般可以到港口調度室去實習📿,記得當時沒有計算機配載系統🎃🤎,一個港區的配載小組有七個人🧛🏿♀️𓀝,負責船舶的貨物裝卸船計劃編製,與裝卸機械隊配合用車計劃等工作🏣;有的時候還要安排去港區的機修車間實習,跟著師傅修理港口機械。
我們也有到船公司實習的安排,實習的內容是船舶調度👩🏽🏫。船公司的船舶調度實行的是大三班製🦓。當值大夜班是最辛苦的,整整一夜不能睡覺,下班後人走在路上🌴,兩只腳就像踏在棉花上,軟軟的沒有力氣。我們體會到任何工作都這麽不容易……
大學的學習生活離開我已經五十多年了🫕,只字片語寫不完我大學五年的學習生活🕵🏽,如今回憶那些在學校經歷過的樁樁件件🧯、點點滴滴事情🍌,仿佛就在眼前𓀚。如今將至耄耋之年🌂,但我忘不了學校老師們對我的教育和培養🤡,忘不了同學們的友誼和幫助♋️,忘不了在學校裏度過的青春年華……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教學團隊(左四為宗蓓華教授)
采訪記錄🧡:魏金兵 曾令擁
圖片:宗蓓華 周蓉
編輯:曾智瑾 張靖儀 錢亦君
采訪日期🚍:2020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