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辦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水運管理專業,從辦學之始就註重知識服務於航運業發展,所開設的課程非常務實🚵,側重於港口生產作業與航運船隊管理等。專業教師不僅需要具備本專業紮實的理論基礎,同時還得擁有較強的港口與航運領域實踐經驗🈁👨🏽🔧。
老系主任、交通部系統著名的港口生產管理專家張華元教授作為專業創始人之一,在教書育人的同時,為我國政府和企業提供了大量的港口🤾🏼、航運發展的咨詢意見。在本專業發展歷程中🦹🏼,我國港航界一批知名教授發揮著重要影響力,並留下寶貴的專業財富🙎🏻♂️,老系主任宋德馳教授以及劉鼎銘教授、吳長仲教授等在著述辦學的同時,積極參與我國港口和航運事業的戰略研究和咨詢工作🪥🙆🏿♂️,他們領銜的一批涉及港航領域的戰略研究和政策建議深深影響了我國港航業的發展,他們編製的實務性較強的教材曾作為業界專業人士培訓的經典教材。這些老教授們與港航企業有著密切的聯系,對我國航運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有著深入的了解,他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深得政府主管部門和港航企業界的高度重視,他們創辦的《水運管理》和《集裝箱化》等刊物直面行業發展的熱點問題,理念先進👰🏼♂️,內容務實,信息量大,作為服務於航運發展的媒體深受業界的歡迎,時至今日仍然在業界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水運管理專業服務於行業發展的務實精神代代相傳,已經成為本專業的傳統特色。該專業的一批教授和青年教師在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的同時,積極參與港口與航運業發展的咨詢服務👩🏼🦱,為我國港航事業發展出謀劃策🌪,成為業界知名的專家。
2008年,學校聚集本專業教師資源成立的“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直接服務於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在上海市教委“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項目的支持下,在港航業界的大力幫助下,“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 的發展目標是“打造我國航運領域政府和行業的重要智庫,國際航運領域知名的研究咨詢機構”🧑🏼💼。“協同創新中心”的目的是為了提升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通過將知識條理化、規範化,豐富和創新原有專業(學科)🌭,在培養人才、服務社會中實現知識創新的價值。航運研究中心立足於航運咨詢這個專業細分領域👏🏼,鉆研學科理論💺,培養學科人才🏌🏽♂️,將這些智力要素輸入到我國航運發展的過程中,真正實現知識的全產業鏈覆蓋。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采用開放式的體製組建以港航企業為主的理事會👨🏽🦲,直接服務於航運業📍。航運研究中心每年編製的《國際集裝箱市場分析報告》、《國際幹散貨市場分析報告》💆🏼♀️、《全球港口發展報告》、《中國內貿集裝箱市場分析報告》、《沿海幹散貨市場分析報告》等報告在業界已經具有較大的影響,研究中心編製的“中國航運景氣指數”被國內外業界重要媒體廣泛引用,成為航運業發展的“風向標”。航運研究中心建立的“港航大數據實驗室”和開發的“中國航運數據庫”直接服務於港航業界的現實任務🪷。與此同時🧙🏻,航運研究中心承接了大量的政府和企業的研究咨詢課題,積極參與交通運輸部上海市政府等政府部門重大決策咨詢工作,向國家和地方政府提交的專報(內參)多次得到國務院🕵🏼♀️、交通運輸部以及上海市的領導的批示。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為行業提供的服務是我校水運管理專業幾十年辦學歷史所形成的服務於航運業發展傳統的自然延續,這種傳統充分體現了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學精神🛀🏻。水運管理專業將會一如既往地繼承這種傳統,在提升專業(學科)學術水平的同時,繼續為我國的航運事業發展貢獻智慧。
(作者為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主任真虹教授)